星期四, 4月 22, 2004

商業週刊_工業設計師_平均25歲、年薪百萬

我必須承認,在看到這樣的標題時,心中不禁有那麼一點點的酸楚。但是標題不聳動引不起讀者購買的興趣,我翻閱了一下,大致上的內容是在說由於台灣的公司逐漸重視品牌,因此對於工業設計的人才開始逐漸重視,也因此工業設計師開始變得炙手可熱。也逐漸開始轉變以往研發行銷與設計之間的三角關係。在工業設計上由於電腦相關產品逐漸進入成熟的高原期,因此有愈來愈多的消費者在乎的不是速度,而是外型以及使用的方便性,也因此人因工程以及HCI逐漸在這部份有著愈來愈重要的地位。產品開始不以功能為主要訴求,而是以流行,時尚,品味,以及方便使用為廣告促銷的主軸。消費者要的已經從滿足功能轉變到滿足視覺以及使用的愉悅感。所以工業設計師終於在台灣有著比較好的地位(起碼在重視工業設計的品牌公司,還是事實上不是這樣?)

那麼,我會不會後悔當初怎麼沒有多填ㄧ個工設系?想了一下,應該還是不會,畢竟建築教育給我的眼界的豐富性,以及對於思考的深度還有邏輯性的訓練,就我自己的角度來看是受益匪淺的,但是就工業設計的專業層面來看,我自認缺乏了學院的背景,但是我並不認為好的工業設計師一定要有學院背景,就像我並不認為好的建築師一定要有建築學院背景是一樣的道理。能夠深入的去理解,貼近使用者對於產品的需求,進而有著能夠在各方面都盡量達成目標的設計成果。就我來看,這個設計程序跟建築設計是沒有差別的,唯一有差異的只是對於產品專業認知上的區分以及機構設計,產業供應鏈,生產線的了解在建築與工設的生產上會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這些都是可以用經驗累積而來的,只是要有可以開始的地方,以及被琢磨的角度。設計人在進學院之前大家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我會不會的問題,只有比較性的差異(美感,手工,溝通協調能力,眼手協調能力)。剩下的就是對於產品的insight以及個人設計能力的差異。ㄧ個好的設計師以及好的機構設計師以及好的idea發想者並不需要集於一體,那種集於一體的就是明星,但是明星能有幾個?更何況,你不給碳機會的話它要怎麼證明可以變成鑽石或是灰燼?還有對於產品的insight這點我想很多人都有,只是人都有對於環境的適應與改變能力,在時間久了之後,原本不習慣的地方會變成習慣。就像Flash的hierarchy system(其實根本沒有),用的人都罵,但是最後還不是乖乖慢慢拉keyframe。Powerpoint的剪貼樣式套用那麼笨,但是最後還不是乖乖手動慢慢改。只要產品用起來感覺不方便,不好用,不直覺,不對,那這產品就有改進空間。而且這類的空間不是僅是在硬體上的更改,也可以是軟體上的更改,或是跨軟硬體整合。而這時候工業設計師要扮演的角色就不只是設計外觀以及使用介面而已,而是必須與軟體設計師,研發工程師,機構設計師,行銷市調人員一起共同co-work來設計產品。在專業分工競合的時代,並不是只有顧著你眼前的那塊餅,而是必須知道你眼前那塊餅,旁邊是連到別人的哪種餡,再來必須包覆哪邊的醬料,最後的大餅才會好吃。

這期的商周也有報導三星電子最年輕的實驗室負責人李在哲
裡面有些對話也很有討論空間,但是我不寫在這一篇。這篇就此打住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