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1月 30, 2004

SONY Finally support MP3 on its players



所謂形勢比人強就是這樣啦,SONY終於正式推出可以直接支援MP3的硬碟以及快閃記憶體的MP3隨身聽,而舊款的機器也可以送回SONY以2000日幣的代價進行升級。SONY這台硬碟型隨身聽最讓人喜愛的特點就是電池的使用時間(最長30小時!),USB快速充電(1小時充到80%),而快閃記憶體那台使用時間則長到70小時咧!

後記:看了這一篇Review,看來SONY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呢!

"If there was a way I could return this thing, I'd do it in a second"
真是毫不客氣的Critic啊,目前看起來的問題有:
  • 傳輸軟體當掉(software crashes)
  • 過慢的傳輸速度
  • 經常性的背景雜音(constant background noise with some (low-impedance) headphones)

星期一, 11月 29, 2004

Hush E2-MCE - Silent Media Center PC



Media Center PC要攻佔客廳,除了造型以及使用性以外,我想噪音問題也是很重要的一點,而這也成為傳統上以風扇為主要散熱方式的PC,在朝向Media Center PC邁進時,會遭遇到的問題。
我們可以先來看一些噪音的主要來源:電源供應器、顯示卡風扇、CPU風扇、系統風扇,這些東西都需要良好的散熱,若電源瓦數高、顯示卡功能強大、中央處理器時脈高,則無可避免的就會需要有比較良好的散熱風扇。但是若把靜音當作最高的系統要求,就必須有一些取捨,也就是對於系統效能的拿捏必須恰到好處,不會因為散熱需求而讓效能低落。也因此許多Media Center PC採用整合型主機板以及低耗電的CPU,因為若只是做為媒體播放的機器,並不需要太高等級的中央處理器與高等級的3D繪圖卡。 嗯,這也正是較低價位的CPU可以爭取的市場。一方面可以將整台機器的成本降低,二方面也比較不需要考慮到散熱問題。



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這台機器裡面並沒有特地為中央處理器以及顯示卡另外設置風扇,而系統散熱則是以上方大面積的圓形開洞與兩旁的散熱葉片作為自然散熱的方式。但也令人頗有微詞的就是前面面板並沒有任何狀態顯示的資訊,會讓使用者無法自電視螢幕以外獲得目前的狀況資訊。另外,雖然一些該有的外接孔都置於前方面板,但是標示仍略嫌不清楚。



而像這類後方面板就更顯示出電腦系統廠商在進行這類產品設計時的傳統思維,並非以消費者習性為主要導向。基本上這還是台PC的接法,但是這樣的標示足夠嗎?有些接頭真的是應該能免則免,要不然這樣的插拔方式對於使用者來說應該是不方便的(若你把這台機器放在音響櫃裡面就知道痛苦了,大概接好後就不會想要在動它了)。此外,是否可以有一些輔助方式或是輔具,讓Layout的基本設計不改變,但是卻可以降低使用者在面對這些莫名奇妙的接頭時的疑惑。


遙控器也是一樣,我真的需要這麼多的按鈕才能操作一台Media Center PC嗎?微軟的XP Media Center Edition 2005應該已經早就把多媒體播放與選單瀏覽功能功能簡化到只需要上下左右選擇確定而已。那麼遙控器上這些多餘的按鍵是否會造成混淆?不能隱藏起來或將重要按鍵變得更為明顯嗎?

我想,Media Center PC離客廳還有點距離。 但是這是個好的開始,客廳的主機大戰才剛剛揭開序幕呢,PS3、XBOX2、Set Top Box、DVD Recorder,將會開始向消費者靠攏並提供很類似的多媒體功能彼此相互競爭。未來的好戲還多著呢!

星期五, 11月 26, 2004

Google Scholar

Google Scholar
學術研究最佳良伴

Google Scholar enables you to search specifically for scholarly literature, including peer-reviewed papers, theses, books, preprints, abstracts and technical reports from all broad areas of research. Use Google Scholar to find articles from a wide variety of academic publishers, professional societies, preprint repositories and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scholarly articles available across the web.

Just as with Google Web Search, Google Scholar orders your search results by how relevant they are to your query, so the most useful references should appear at the top of the page. This relevance ranking takes into account the full text of each article as well as the article's author, the publication in which the article appeared and how often it has been cited in scholarly literature. Google Scholar also automatically analyzes and extracts citations and presents them as separate results, even if the documents they refer to are not online. This means your search results may include citations of older works and seminal articles that appear only in books or other offline publications.

星期四, 11月 18, 2004

CNET NEWS_荷蘭創造出全球最大數位相片

轉載自CNET NEWS

"荷蘭某一技術組織創造出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數位相片,檔案達7.5GB,包含了 將近25億個畫素。這幅相片的內容是Delft市的空照圖,包含了600張獨立的相片,技術人員花了1個多小時才完成了這些相片的攝影工作。

然後,電腦將這些相片縫合在一起。為了拼接相片,TNO的技術人員必須重新開發軟體。TIF相片格式最大只能處理4GB檔大小的高解析度相片,因此,TNO只好自己設計了一種新的格式。

另外,TNO還解決了相機和筆記型電腦連接時產生的臨時儲存問題。 TNO的相片打破了原先的最大相片記錄,也就是攝影師Max Lyons去年創造的10億畫素相片的記錄。"

相片網址

這張超高解析度的相片簡單來說就是以一台數位單眼相機拍了非常多張相片,然後把它們全部接合在一起,但是一兩張或是十幾張我們都還不難想像要怎麼接或怎麼拍,但是要拍到600張,然後全部接在一起,就會碰到技術問題,例如儲存以及拍攝角度定位的問題,還有最後接合時的複雜運算,其實把相片放大到最大還是可以發現一些接合時的小瑕疵,或是人移動的殘影、相片接合的痕跡。但是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至於這樣的東西可以用在什麼科學研究上面呢?嗯,有人跟我說要拍些"有趣"的照片可以會比較吸引人吧? 請照自己認為"有趣"的定義自行想像。

Product Design Data Base

Product Design Data Base


這應該算是Akira Ota收藏的產品設計資料圖庫,有著日本許多廠牌"早期"(距今三十年以上)的經典設計,相當值得一看,畢竟要找到這些產品的DM實屬難得,也可以比較一下這些產品和現在產品的造型差異。

Silicon Valley of the Doldrums

Silicon Valley of the Doldrums

Tech's Top 10 Trends


1. Web services will evolve and create new businesses
2. Patients will demand online medical records
3. Corporate computing won't see big changes for at least five years
4. The next big tech innovation will come out of China
5. Blogging and other online content will force traditional media to change
6. California will lead the world in embryonic stem-cell research
7. Text messaging will become more pervasive
8. New consumer technologies will appeal to more than just young hipsters
9. Every consumer-electronic product you own is about to become obsolete
10. Utility computing will keep tech spending strong


星期一, 11月 15, 2004

CES Innovations 2005 Awards Honorees

CES Innovations 2005 Awards Honorees


Lots of cool gadgets, and with great concepts & design features.

And here is LIVEdigitally's review
Check it out!!

----------------------------------------------------------
About the International CES Innovations Awards Showcase:

Since 1989, the prestigious Innovations Design and Engineering Awards Showcase has given consumer technology manufacturers and developers an opportunity to have their newest products judged by a preeminent panel of independent industry designers, engineers and journalists.

星期六, 11月 13, 2004

Nite Ize Boxit Mobile Phone Case


呵呵,比起蘋果襪,這個東西就實用多了,透過防水膠環來密封,可以讓你的手機可以不用擔心帶著一起進行戶外活動。不用擔心滲進水氣,不用擔心沉到水底,可以直接拿著撥號、通話而不需將封套打開。目前有三種款式,各適用於有天線、無天線、較小的直立式手機。嗯,應該有人要問摺疊手機怎麼辦?這個嘛,目前是沒有適用的產品。不過,你若是會需要用到這類產品的時候,大概也不會想要帶隻太貴的手機出去吧?

Apple Socks

Image
六條不同顏色的 iPod專用襪套,美金29塊,折合台幣950,好貴的襪子!
適用於任一款iPod,襪上附有蘋果Logo血統保證。


這........突然想到是否可以找夜市賣的廉價棉襪作一些針線加工改成這樣啊?
這產品的毛利率會不會太高了?搞不好買回來後把襪裡翻過來看會發現是大陸或是南美製造的。
不過在耶誕節前上架,嗯,有你的,史提夫先生。

星期五, 11月 12, 2004

CNET NEWS_IM for what purpose?


CNET新聞:研究:辦公室IM多用在私人用途
CNET新聞:辦公室長眼 傳簡訊全都露

其實想寫這篇已經很久了,主要是想要討論IM這種通訊工具的方便性、不方便性、對於工作或是生活的影響。

打從ICQ開始,那朵會不時閃爍以及發出"喔喔"聲音的工作列常駐軟體,在短時間內獲得了許多使用者關愛的眼神。每台連上網路的電腦其實只是一座孤島,沒有透過網路做任何互動,只是單純的瀏覽網頁,再多的精采內容都會被看完或厭倦。但是如果互動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或是你所熟識的朋友,那麼變化性可就大了。我們先不論IM軟體的所有發展史,ICQ、AIM、Yahoo Messenger、 MSN Messenger,QQ,這許多種的選擇讓我們得以與各地的朋友在他們上線時以近乎即時的方式取得聯繫。我們在汪洋網海中不再是一座孤島,而是有看不見的引線串連起的人際網絡。而即時通訊軟體的方便性與演進,更讓它成為逐漸不可或缺的通訊工具。就個人來說,它可以讓你即時的把想要分享的新消息傳遞給所有的朋友。也可以傳送檔案、進行對話溝通。或許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不只有一個IM帳號,而是會有聰明的Agent可以設定目前的狀態,工作狀態、休閒狀態、沉寂狀態、感覺很無聊所以歡迎任何訊息的狀態....等等而不同的狀態可以有著不同的聯絡名單列表,就像手機的分組名單一樣。讓我們得以方便的切換而不會讓彼端的朋友有任何誤會。
但是有趣的是這種東西也是雙面刃,帶給我們於愉悅的同時也必然伴隨著苦果。不論是雙方溝通時的時間落差或可能聊個沒完干擾到正常的工作。我們對於新工具的判斷與使用方式往往是跟隨著自己的經驗主觀來決定。但是畢竟它仍然無法替代真實的人與人互動,卻又會佔用掉許多原本可以實際互動的時間(說話總是比打字快,但是打字卻有等待與琢磨的優雅愉悅)。況且不可否認的,往往IM上面的通訊大半和公事無關,不過卻也不失為一個獲取即時資訊的來源。因此主管們必定陷入以往是否開放存取外部網路時的同樣困境。要如何評估這樣的IM是好是壞?有的公司就乾脆全面禁止把port封掉,但是就像侏儸紀公園裡的名言一樣,生命總是會找到自己的出路。IM是時代趨勢,也會開始變化,就如同網路應用一樣,適者生存,不適者進化或淘汰(Gopher在哪裡啊,有點懷念)。我們在使用IM的同時,也逐漸學習著新時代的溝通方式。不管位的變化為何,溝通的本質仍然一樣,對於說的話打的字傳的檔案都需要知道這就如同實際互動。虛擬的範疇夠大時,它就不再是虛擬的介面,而是另一種真實!

May I send u IM ?

星期四, 11月 11, 2004

CNN.com - Palestinian leader Arafat dies at 75 - Nov 11, 2004

CNN.com - Palestinian leader Arafat dies at 75 - Nov 11, 2004

Yasser Arafat dies at 75
Palestinian leader Yasser Arafat has died at a French military hospital in Paris at age 75, according to chief Palestinian negotiator Saeb Erakat. Arafat had been sick with an unknown illness and had been on a respirator since slipping into a coma on November 3.

CNN.com - Airport X-ray sees through clothes - Nov 9, 2004

CNN.com - Airport X-ray sees through clothes - Nov 9, 2004


很久以前在Total recall裡面看到的檢測人是否有攜帶危險槍械的牆面或裝置,今天終於要實現了,過了14年,倫敦的heathrow機場即將裝置X-Ray Scanner,先不論其原始目的是為了防恐或是檢查是否攜帶違禁品。大家關注的焦點反而在隱私以及機制的問題上。機場發言人則是澄清這樣的裝置會讓興同性別的人來擔任檢視的工作,並且不會儲存任何一張影像。此外,檢視的人將不會看到被檢視的對象(除了看他/她的X光影像外)。希望避免何可能引起的爭議。

嗯,很高興看到科技變成生活,但是這樣會不會有點矯枉過正?不是可以用圖學影像辨識判斷的方式來進行過濾嗎?那把槍或是金屬物品的灰階色差那麼明顯,算一下就知道了,也不用專門請人輪班每天看到眼睛脫窗,做這工作的人大概下班後不會想看到任何黑白片吧?

星期日, 11月 07, 2004

Nepal Tour 2004 Fall

Nepal Tour 2004 Fall


老同學杜政偉的尼泊爾之旅,質樸真誠的的照片與文字,值得慢慢欣賞。

有多久沒有離開過城市,真正的用雙腳體驗自然,有多久沒有不依賴電腦,拍出一張感動人心的相片,我知道對我來說已經很久了。整整兩年多沒有去流浪,沒有到一個全然陌生,語言不通的異鄉。在城市叢林裡面步行假裝自己在冒險,其實只是在安慰自己沒能有那樣的勇氣排除困難。世界充滿著變化,正如Daviddu自己說的,很多地方有可能自己一生只會去那麼一次,那為何不趁當下稍有能力就放手去做?我不曉得自己野性馴化的速度竟有這麼快,但想要的事情卻一件沒少,後悔嗎?坦白說有點,但是人生不就是一連串的抉擇嗎?我無法後悔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但是我可以決定我要說的話,要做的事,並為此負責。

給我的朋友們,請多保重與多連絡,你們是我的瞭望台,謝謝你們的訊息縮短了物理上的實體距離,讓我得以延伸視野與分享經驗。

Cheers!!

星期六, 11月 06, 2004

2004 Motor Trend International Design Contest winners announced

2004 Motor Trend International Design Contest winners announced, and the winners are:


Best of Show winner: Armani by Guilherme Albuquerque Knop


First Place Design Professional: Victoronix Bernia by Steve Cook


First Place Design Student: Urban Victory Vehicle by
Mauricio Bedolla Gasca


First Place Amateur (18 Years and Older): Armani Passion by Jose Alfonso Tavera Sanchez


First Place Amateur (17 Years and Younger): Teva Cross Terra
by Noah Hammersten

Detail news page and more pictures

Star Wars Episode 3 Teaser!!!



這兩天真是充滿驚喜,先是Cars的Teaser,現在又是Star Wars Episode 3 的Teaser,不多囉唆,連過去看吧!

星期五, 11月 05, 2004

Cars Teaser!!!

Cars



Here comes PIXAR's new film "Cars"!!
Check it out!!!

星期三, 11月 03, 2004

Provision



我想這個不需多做解釋了吧,圖片勝過一切。就是3D的動態立體成像。應用方面則是幾乎是以物件類型的產品皆可適用。未來離我們愈來愈近了!

Dell - Software & Peripherals



Dell賣的這台20"LCD,價錢.........實在是太黯然,太銷魂了。折合台幣不到兩萬塊啦!之前問過最便宜的LG 20" LCD也要三萬五,現在這台只要一萬九!買得到的就衝一台吧!或是等大廠把價錢降下來囉。

Gawker


Gawker

若說真實世界裡的任何事情在次世界裡同樣會複製一次的話,那麼GAWKER就是一個商業品牌與分眾相乘效益的好例子。現在所謂的GAWKER集團,都是以blog形式來做內容的發布,不知不覺中已經成長到旗下擁有8個Blog大站。除了每天固定會去報到的Gizmodo以外,其他每一個blog有著為數可觀的內容,詳列如下:
GAWKER: online review of pop culture
WONKETTE:analogous title for U.S. politics
DEFAMER:Gossip
GIZMODO:Gadget news site
FLESHBOT:Pornography & sex culture
JALOPNIK:Cars
KOTAKU:Gamer's guide
SCREENHEAD:Online review of funny shit
KINJA:blog service

有興趣的人慢慢挖寶吧,這是個多面向的集團,不得不佩服Nick Denton擴展blog成為商業媒體的速度。

Josh Rubin: Cool Hunting: LighTalk

Josh Rubin: Cool Hunting: LighTalk
This gadget allows u scan graphics and show it with LED waving!!
Cool!!! this is more fun and intuitive than Nokia 3220's Xpress-on Fun Shell

星期一, 11月 01, 2004

The Polar Express



先不談這部電影究竟會成功或失敗,或是票房能不能與The Incredibles相提並論(我想會很難,雖然同檔期卻是不同類型的動畫電影),這部電影讓我能夠以另外一個角度思考繪本改編成為動畫的方式,不是把原有書上的元件拆拆貼貼左動動右弄弄,而是真的把它當作一個嚴肅的另一作品來製作。adaptation的過程中承襲的是繪本的風格與書的主題精神,可見繪本的改變並不一定要把原有的圖案當作無限上綱,非得完完全全以書本作為最後依據與標準,轉譯的過程之中要抓住的是原作的精隨而非形式上的表象。而其間所必須投注的前製與製作的人力物力更是不可或缺。我認為製作這部電影需要保持一定的信念,並且有著希望與童心。這部電影的動畫技術與分鏡表現手法都很棒,唯一不確定的因素便是市場對於這類電影的接受程度。雖然有湯姆漢克斯撐腰,但是明星魅力與故事內容孰重孰輕,電影作為傳遞娛樂或感受的媒介藉由3D動畫的方式呈現時,能帶給觀眾深刻的情緒感動嗎?我也沒有答案,但是我知道當我在戲院看Pixar的詼諧逗趣時,內心卻深刻的冀望有那麼一天,3D動畫電影會有著與螢火蟲之墓相同的深刻情感。

拉回主題,The Polar Express的官方網頁也做得相當棒,還有Flash小遊戲,值得花個幾分鐘瀏覽一下:-)
有時間的話可以在看這部電影前,去找間大一點的書店詢問一下這本知名的繪本,翻翻看,你會驚訝華納與SPI(Sony Picture Imageworks)如何築出這樣的童話世界!




後記:CNN這篇報導說明了拍攝的方式以及這部電影之所以特別的地方,我想,這類以實際演員作為替身使用動作捕捉的電影會愈來愈多,也為演員另外開闢了另一種表演方式以及電影的表現手法(完全虛擬的演員與幾乎無限制的可調整性),從魔界的咕嚕到Matrix Reloded的電腦替身演員,混合了面部與肢體動作捕捉的電腦演員將會與我們在往後的電影中更頻繁的碰面。

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