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5月 23, 2004

Integration era of some IT product

這篇目前不會有任何外部連結,僅就目前的市場現象作一探討:

在目前的市面上我們可以很容易找到所謂的多合一產品,號稱一台抵三、四台。仔細探究這些產品不難發現一些很有趣的現象,也就是有些消費性資訊產品的分界線逐漸變得模糊。同樣的PDA可以作為手機,可以作為照相機,可以作為遊戲機(模擬器)。一台MP3 Player可以錄音,可以當隨身碟,可以聽收音機,可以看純文字檔,可以照相。印表機可以當傳真機、掃描器,照相機可以當簡易的DV使用,同樣的有DV可以當照相機使用。PSX既是遊戲機,也是DVD錄影機。PSP(PlayStation Portable)是掌中遊戲機,也是另一種PMP(portable media player)。當一樣產品邁向成熟期,除了對於產品本身的創新以外,附加功能也逐漸變成產品得以鶴立雞群的附加價值。也因此我們不難看到許多廠商無不絞盡腦汁替產品增添更多的功能來"服務"消費者。

但是在這同時,廠商是否考慮過消費者真正的感受呢?你有沒有碰觸到消費者內心深層對這產品的期望(除了對於外型的設計以外)?這些功能,真的是消費者需要,必須加入產品的嗎?加入新功能後,對於產品真的有加分作用還是增加使用的複雜度呢?常常看到市面上很多Mp3 Player,外型尚可,功能眾多,價格低廉。但是我卻一點都不想買!因為我幾乎可以預期使用情形的不愉快。外型設計上廠商是否有真的作過不同平台的插拔測試?是否有做過不同裝置(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前置或後置USB)的插拔假想模擬、配件移失的服務處理、後續服務的客服處理。這些可能都是無形的服務且需要人力與時間成本,但是這才會是消費者認定好品牌的方式。服務性的價值也逐漸必須整合到這類看似不起眼的IT產品。由於產品的複合性造成使用者對於產品的依賴性增加,因此良好的直覺式使用者操作介面以及售後服務才能讓消費者在買了產品之後獲得愉悅的使用者經驗。有了快樂的消費者,品牌業者才會有下一次的購買優先權。

而如何整合產品與如何整合服務,有時候必須有些創意才行。服務並不一定是要等到消費者有問題才叫服務。iTunes算不算服務?OKWarp算不算服務?產品的硬體技術的多面向整合再加上關鍵性的服務,往往可以締造出意想不到的銷售成果(以iPod和英業達手機為例)。而有時品牌形象也可以視為一種服務,一種認同(ex:Samsung),再搭配具有良好工業設計的產品也可以有著熱銷的產品。

那麼,做數位電視的廠商,你們在想什麼呢?可以加個WiFi broadcasting的功能嗎?可以加一下藍芽的功能嗎?可以內建水族箱、風景這些模式嗎?可以聲控轉台嗎?
還是就只是行銷經理在面板降價時出來喊一喊便宜快買,研發經理把畫面tuning得比特麗霓虹漂亮就滿意了,公關經理一直對媒體說國外又多少家大廠下單。消費者的需求真的是你們關心的嗎?電視是不是也可以和其他產品有創意的整合一下,不要只是被人插來插去的輸出裝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