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4月 27, 2004

內容的流動性與跨平台

跨平台這件事,基本上要把它放更大的範圍來看,也就是說你必須把所有的平台加起來作為你的子系統之後,才有跨平台這件事情的產生,不論是硬體或是軟體。平台之間要互相溝通,一定要有可以溝通的語言與媒介,而且是被眾多平台所認可的。舉SONY的例子來說,媒介是Memory Stick,內容是存在MS卡內的相片、影片、資料。透過有MS插槽的裝置,像是DV、數位相機、電視、筆記型電腦、PDA、印表機,都可以將內容顯現在不同的裝置上。但是這樣的例子只是流動內容所應具備的初步階段,也就是讓內容可以透過同一種媒介自由的在各個裝置上被傳遞與使用。但是內容並不能被各個裝置所辨識並對其作最佳化或是客製化。讓使用者覺得方便的流動內容,應該是無痛的流動與免除任何的繁複設定並能針對不同平台呈現平台特性的最佳效果。舉例來說,數位相機拍攝的照片,在電視上預覽時就應該使用最高解析度來呈現精細的畫面,但是在手機上就不需要這麼高的解析度。而傳送到電腦或是PDA時所相對應的設定也應不同(送到電腦的用途與PDA的用途有明顯差異)。同樣的,資料檔案在不同平台上傳遞時的設定也應不同。不見得所有的內容都適合在其他裝置上使用,因此要能夠聰明的辨別內容是否適合此相對應的平台,平台上對這內容能有哪些應用(放映、編輯、使用、暫存)。以目前的階段來看,以影音內容以及圖片內容最有希望成為跨平台應用的主要內容,而相關技術的成熟讓這樣的應用可以水到渠成。但是我們是否有思考過,除了目前看到的這些東西,難道沒有別的內容可以流動了嗎?聲光多媒體以及絢爛的照片雖然容易吸引人目光,但是附有實用價值(商業價值?)的資訊流是否才是可以撐得起基礎服務水平的殺手級應用?以手機做例子,手機上的資訊是否可以與PDA同步(行事曆通訊錄),是否可以與電腦同步(底圖鈴聲應用程式),是否可以與網頁互動(moblog),是否可以與電子郵件互動(i-mode),是否可以與環境互動(environment art & SMS)。這還只是手機與不同平台的應用。把這樣的例子衍伸到別的產品,先扣除商業運作不可行的限制進行發想,不要把產品看作是單一產品,而是把產品視為一個整體服務,包含軟體硬體以及相關週邊還有不同的內容。替產品創造最大的可應用性,幫內容尋找最寬廣的出路。排除平台限制的先入為主觀念之後,未來的可能性就變得無限寬廣了。

沒有留言: